新華網合肥7月17日電(記者蔡敏 楊丁淼)九成以上的人渴望留在城市,但僅有5%能買房定居;城里的生活豐富多彩,他們卻遭遇“情感孤獨”;鄉(xiāng)間故土仍然是他們的精神“家園”,然而八成人不會農活,想回去也不易。 中國農民工大省安徽近日出爐的一份調查報告,引發(fā)人們再度關注一個“離鄉(xiāng)土更遠,卻未必距城市更近”的群體——新生代農民工。有媒體也稱,他們是搖擺于城鄉(xiāng)間的“雙重邊緣人”。 安徽省合肥市十多名人大代表不久前針對新生代農民工現(xiàn)狀展開了大規(guī)模調查,發(fā)現(xiàn)80%新生代農民工基本上不會農活,38%的人從來沒有務農經驗。此外,“較之父輩,他們生活優(yōu)越,沒有挨過餓,沒有受過凍,溫飽問題在他們頭腦里沒什么概念”,但“忍耐力和吃苦精神遠不及父輩”。 新生代農民工對職業(yè)生涯有更高追求,求發(fā)展、學技術、多掙錢是他們的主要選擇。90.73%的新生代農民工更愿意留在城市,57%的被調查者希望在城市定居。 然而,超過半數的被調查者直言對自己務工的城市缺乏歸屬感。難以融入城市緣于城鄉(xiāng)二元結構下社會保障的缺失,更緣于情感、精神上的強烈需求得不到滿足。 80后農民陳慶亮如今是合肥市高新區(qū)一家公司的驗貨員。在他的老家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,六、七月是最忙的季節(jié),年邁父母忙著夏收和夏種。此時,他正在上班路上擠著公交車,“從小就一直上學,一點兒農活也不會,回去也幫不上什么忙。” 陳慶亮和他的女朋友“蝸居”在離單位很遠的一間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屋里,“這兒的租金比較低,就是一個毛坯房。床是我從二手市場淘來的! 為了能在城里筑起自己的“小窩”,陳慶亮不知疲倦地干著,一年有9個月的時間在出差,一周在車上顛簸30個小時是常有的事。 盡管如此,他卻拿著微薄的薪水:每月工資2100元,出差補貼每天20元。獎金全看公司效益。 “不會種地,也沒種過地,回到農村對我來說已不現(xiàn)實。我在這座城市生活了7年,有了很深的感情,但商品房每平方米超過6000元,想要扎根下來同樣遙不可及。”陳慶亮說。 據統(tǒng)計,中國現(xiàn)階段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總數約有8400多萬,占外出務工者總數的58.4%,陳慶亮式的矛盾困擾著他們中很多人。 長期研究中國農民工問題的安徽省知名社會學家王開玉指出,新生代農民工在城鄉(xiāng)間彷徨是中國城鎮(zhèn)化進程中面臨的難題,它源于中國城鄉(xiāng)之間收入水平、勞動環(huán)境、業(yè)余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差距依舊明顯;緣于種糧收益仍然較低,農業(yè)生產無法實現(xiàn)年輕人的理想;緣于社會保障制度仍不健全等等。 上述安徽省的調查顯示,新生代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險的比例較低,享有養(yǎng)老、醫(yī)療、失業(yè)保險的比例分別為21.3%、34.8%、8.5%。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保障對象大多為當地城市戶籍人口,農民工基本上沒有享受該項保障的權利。他們也不能與城市職工一樣享受公積金購房的按揭貸款等福利政策。此外,超過一半的人將“情感孤獨”作為難以融入城市的首選原因。 家住河南周口市鹿邑縣的普傳見,現(xiàn)在是廈門一家健身器材生產廠的裝配工人。他每天8點上班,晚上10點下班,一個月只休息兩天。工作太忙太累,家里的老婆孩子是他最大的牽掛。休息時間也沒有什么娛樂,只有到網吧和老婆孩子在視頻里見上一面。 普傳見想把家人都接到城市,但“家鄉(xiāng)情節(jié)”在心里總也揮之不去,“想起那山、那水、那無話不說的鄉(xiāng)親,心里總是暖暖的!彼f,“如果在城里留不下來,我打算再干個5、6年,攢點本錢回老家開個小超市! |
聲明:因本網站上的健身器材,跑步機,籃球架,體育用品,塑膠地板,動感單車,舞蹈把桿可能因為顯示器顯示效果不同,如果和實物顏色不符,依實物為主,請大家諒解!具體詳情請咨詢:029-85420958 |